看到一只普通的帽筒,感觉它非常有玩味。
这只帽筒纹饰为“教子图”,瓷绘家李铨昌写“尚友千古,教子一经”八个字。纹饰主要是由五个小孩和一个大人,还有居室里的清供组成。清供有时令水果、插花和藤架等。居室布置高雅,藤架上摆着水果、插花,方几上放着画卷,还有书本,将往昔私塾之况,描绘得趣味盎然。小孩画得很有意思,特别是鼻子,个个“猪鼻”,看脸分明是五只小猪,而大人的鼻子非常正常。最小的小孩可能是读书中遇有不明之处,问解,然后大家都看过去,好像还有讨论。尤其是五个孩子各自有态,稚幼天真,极易让人过目不忘。这种学习的气氛,一下子让我想到了现在课堂那种分组讨论,也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兄弟姐妹和父母一起吃竹蔗的情景,暖融融,其乐无穷。记得小时候,夏天天热,草席铺地而卧,兄弟姐妹你碰我我碰你,无法入睡。此时,父亲悄悄地从床底抽出一根竹蔗,两人一节,你啃一口,看我一眼,我啃一口,看你一眼,你啃大口了,下一口我也要啃大口一点,吸着甜甜的蔗汁,脸上洋溢着甜甜的笑容。
这只帽筒玩味最浓的地方就是“猪鼻”。将小孩鼻子画成这样,是不是晚清民国时期瓷绘画家认为小孩鼻梁骨还没发育好,就得这样画?但看起来实在难看,真不知瓷绘名家为何要把小孩的脸画成这么“猪”?依我看,“味”就在这里,而且就画五个小孩,而不是四个或三个。可见,寓意 “五子登科”,把“猪孩子”教到“登科”,这样的教功实在是高啊!
在这只帽筒一百周岁之际,多介绍一些也无妨。而主要的是这个纹饰使我想起了小时候大人对小孩的教育。
小学三年级,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步行去石中小学考试,路上碰上村上最有钱的那个人,他停下自行车,说:“这些人读书很差的吧?”老师马上大声地回答:“你不知道喔,这里有好几个脚份(孩子)非常厉害!”最后,听到老师那句话的几个“脚份”考得特别好。
一次在割禾,我说要回去复习,因为学校马上要考试了,父亲说你考不好就没人考得好了,于是我把禾割好了,那次考试也考得特好。
爷爷说再没钱也要让你读书。没钱把粪坑卖掉,即使屎裤当掉,也要让你读书。
家人在一起吃饭的时候,大人会说:“你看,乡里某某很孝顺,他老母不会走路了,他天天背着,有好吃的都留给他老母吃。某某真的孝顺啊,天公肯定会保佑他的。”
也会说:“喏,某某做坏事,最后被雷劈掉了。”“某某做恶事,生小孩没屁股。”
母亲说:“你是大的,所以要照顾小弟小妹。”于是有危险我总冲在前。如走在杂草丛生的小路上,我总走在前,怕前面有蛇;有好吃的,总先让给他们。那时感觉自己好有担当哦(呵呵)。现在家里只有一个小孩,有好吃的,小家伙肯定先往自己嘴里塞,总会让你怀疑长大后懂不懂孝敬父母?所以,二孩政策来了,麻将就不去打了吧,晚上呆在家里做点正事。
现在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,父母溺爱小孩,处处护着,恐自己小孩有些许吃苦。然后呢,读书,就一味地要求成绩好。不能输在起跑线上,于是早早进入培训班,这培训那培训。跟我们小时候相比,傍晚孩童们的嬉戏声没了,小区公园里都是晚饭后散步、小跑或遛狗的,不见孩童来戏耍,他们都被养在家里写字做题画画吹拉弹唱。前几年,我老婆跟我商量是不是让小孩去学钢琴的培训班,我说:“你钢琴、他唱歌,以后花钱请不到观众或听众!小孩快乐成长才是王道!”
二零零八年的一天,室外很冷,我从中国计量大学一座教学楼的屋顶上,往下看到日本人学校里的小学生们,被老师带到操场上,光着脚在雪地上跑步。如果换成我们的小学,被我们的家长看到这一幕,那这个老师可就会臭名远扬了。
总觉得小时候的教育非常简单,也没那么讲究方法,但效果特好。民风纯朴,人思想单纯,或许是那时物质少,社会竞争没那么激烈吧。小孩的教育特别重要,教育带给小孩的好处最大,小孩成功了,父母更成功,“遗子黄金满籝,不如教子一经”也。